看着颗粒公益的资料,不断删减,才把它缩成200字的简介。的确,从颗粒公益的经历不难看出,这个公益组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方向,朝气蓬勃并且富有野心。这个感觉,跟它的创始人顾源源很像。 原定于8月的采访在7月底局促地进行了,因为8月份顾源源要去哈佛参加只招收三十个人的哈佛公民与社会创新种子班(HarvardSeed),带着他的公益理念。 “要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就需要付出别人不愿意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在你年轻的时候。所以,趁着还有时间、有精力、有体力去努力的时候,赶快制定一个关于青春的计划,然后开始百折不挠地按照这个计划去一步步推进,说不定就会收获个美丽人生。”顾源源如是说。 顾源源原名叫顾源,因为认为自己的名字太没有个性,给人距离感,故此改名,以此名“混迹”于公益圈,但他说“个性”并不是他的标签。 顾源源生在北京,长在新疆,读书在广州,长着一张北方汉子的面孔,却有着细腻的嗓音。爱好看书、羽毛球、摄影和旅行,他称自己是典型的巨蟹座,外刚内柔,有时很正经,有时很童真。在我采访的过程中,他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很传奇。 高中毕业就去实习,大一当上校学生会主席,大一、大二期间有过三次创业经历,获得两届广东省大学生电影节奖项,大三去4A实习,因为觉得实习够了大四便从学校辍学,去当了助教,在两个月时间里当上了讲师,又在广东省摄影协会的会长那里学了摄影,开了一年的摄影工作室,最后才过渡到公益领域。 看似没有逻辑了一大段精彩经历,其实是有逻辑的,源源说,他的第一个梦想是当老师,第二个梦想是当摄影师,终极梦想是让所有人都快乐。实际上,每一步,他都带着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一个个在实现着他的梦想。 在顾源源的微博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里,威尔史密斯对他儿子说的一句台词我记得很深刻——“当你有梦想时,经常有人和你说你做不到,这只是因为他们做不到才希望你和他们一样,但你必须去捍卫梦想。”我从来不会去嘲笑一个有梦想的人,即使他的梦想短期看来不太实际,并且如果他付诸行动了,不管成败我都会竖大拇指。 这段话,就像是他对自己说的一样。 颗粒公益成立于2012年12月21日,那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天我和发小坐在天台喝酒,我们就问彼此,如果明天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话,你还会做现在在做的事情吗?我们都很清楚答案,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公益。”很庆幸,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了,于是他们就真的成立了颗粒公益。 之所以起名字叫做“颗粒公益”,顾源源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我们认识到我们很渺小,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真的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第二,我们虽然很渺小,但是堆积在一起力量却是巨大的,起这个名字表示我们倡导微公益。 当我问从12年到14年这两年时间里,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源源笑了笑,他说:“如果你以前这样问我,我可能还会列举一两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但是现在不会了,受了多少苦、熬过多少次夜、一群大老爷们抱在一起哭过多少次只有自己知道。”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哽咽。两年时间的发展,颗粒公益仍是只有3个全职、2个全职实习生的规模,颗粒公益好像走得很慢,但顾源源说他们已经是走在公益组织发展的前列了。日前,他们最新的项目“青年导演计划”已经顺利结束了,得到了很多媒体的报道和很多人的关注。 顾源源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颗粒公益——“情怀”,他是这样解释的,颗粒公益通过影像的力量,与受众分享着公益的理念和故事,通过这种直观的交流,能够打破一些社会固有的门槛和隔阂,人们因为我们的作品开始积极表达观点,发生更微妙的关系。 “影像的表达是自由的,公益是一种追求自由的行动,自由地理解,自由地表达,通过付出行动来实现生活实现更从容的愿望。”以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作为切入点,“颗粒”有着改变公益传播理念的情怀。 “很幸运,这一路上有很多人帮助我们,包括媒体、公益圈的那些朋友,让我们觉得中国公益这个圈子是充满希望的。当时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民政局的局长亲自帮我们办的,当时局长说的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如果不是建业大厦的大火,颗粒应该能更早注册,不过这把火应该预示着我们会越来越好。”源源回忆道。 在顾源源的空间里面,有很多之前他拍的照片,照片中有老广州记忆,有收破烂的、捡垃圾的甚至是乞讨者,似乎透露着他骨子里的浪漫精致和对人性的关怀,不过现在他的社交媒体很久没有更新了,“因为太忙,我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在20件事情左右,没有时间去过‘有姿态’的生活了。”源源笑着说。 顾源源主动讲述了一个能够展示颗粒公益性格特色的例子,他说颗粒公益的运作“不符合经营逻辑”。他是这样解释的:从0分到达90分可能很容易,但从90到95、95到100非常困难,而‘颗粒’总是在关键步骤追求百分百的完美,投入产出比是其他公益组织想不到的。 “‘青年导演计划’做完之后,我们向学员导师发放了半封闭式问卷,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我们哪里做得不足’,一般这样的问题都是让别人吐槽的。可是,收上问卷之后,有96%的学员都说的非常完美,没有不足。”顾源源讲到这里有些兴奋,他说这是过去几个月点点滴滴的努力,才换来的别人的认可。 我问他,当初你是怎么说服家人,让你能尽情“折腾”的呢?源源楞了一下,他不是很想说,过了一会才道出其中原委。 “外婆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让你能够不饿着肚子坐在学堂里接受知识;妈妈你们这一代人用了三十年来让我们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用抛弃梦想不必为了那能维系生活的几千块钱的固定工资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我希望我能够用三十年的时间,让我的孩子,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这意味着他可以活在一个公民社会里面,公平、法治。”在饭桌上,他这样对妈妈说。 后来,妈妈就问他,你能养活自己,他说能,妈妈就对他说,你去干吧。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场景就像电影片段一般在笔者脑海中回放,那么不真实又那么情有可原。不管怎么样,源源都是幸运地,他正在肆无忌惮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背后是支持他的家人和兄弟。每一代人都在追求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心底最想呼喊的声音。源源说,他想为公民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