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刘敬文 | 公益领域,媒体应回归本位

过客 2014-12-26 10:551621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摘要 :“媒体还是要回到媒体的本位”,以传播者、监督者的角色来帮助公益行业走的更好、更专业。

“从整个媒体行业包括自媒体来看,人们对公益的关注肯定会越来越多。”原晶报《深圳公益周刊》主编刘敬文说。

最近两个月以来,在公益报道领域,传统媒体动作频繁。69天前,《新京报》开设新公益月刊;8天后,晶报《深圳公益周刊》解散。而从6月16号开始,《南都公益周刊》改版升级,被整合进南都深度类周刊版块。

面对各家媒体的变动,刘敬文认为,传媒媒体对公益版面的收紧与其衰落趋势加剧有一定关系。但是公益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整个媒体行业对公益越来越多的关注,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平面媒体做公益报道有优势

回顾国内公益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1996年《自然之友通讯》创刊开始,公益慈善界最早开始自办业内报刊、网站,随后新浪、网易、凤凰网、南都网等新兴网络媒体相继开设公益频道。

平面媒体开始介入公益领域则是近两三年的。从2010年6月20日《京华时报》公益周刊创刊开始,《华夏时报》、《南方周末》、《晶报》、《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等一批传统媒体都先后开办公益专版或公益周刊。

与公益界自办媒体相比较,刘敬文表示,平面媒体做公益报道有两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人才专业度上,平面媒体汇聚了一批精于传播之道、善于利用各种媒体的专业人才,而公益组织自办的报刊、网站或其它媒体,还不能达到专业媒体的程度。

另一方面,单一公益组织的媒体,“不太可能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说话,”它们一般更关注本组织的信息和利益。而平面媒体则有着宽广的全局视野,在关注单一公益组织的同时,放眼整个公益行业的新动态、新发展。

公益报道的问题是整个媒体行业的问题

公益报道作为一种新兴的报道类别,国内对此有不少研究。这些研究指出了公益报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过于重视捐献钱物的报道,忽视现代公益精神的宣扬与普及;过于注重富人、名人的“义捐”行为乃至形成对社会知名群体的“媒体逼捐”现象;缺少对公益运行的制度和组织层面上的关注等。

刘敬文承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不是公益报道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媒体行业存在的问题”。传统媒体对广告的过度依赖,使公益报道题材的选择带有商业利益的考量。而优秀人才的离开,导致媒体水准下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限制了好的公益报道的出现。

此外,刘敬文认为,媒体不能完全跟上公益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脚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传统慈善、扶贫济困以外的新理念、新事物,例如NGO组织、社会企业以及其它一些社会创新项目,“媒体行业需要一个过程去理解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媒体应回到自己的位置

近年来,不少媒体除了报道公益慈善事业、传播现代公益理念和资讯以外,也在主动开展公益项目,比如发起慈善活动、举办公益论坛等。而在西方国家,很多媒体并不直接介入公益项目。

刘敬文认为,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现象。在公益报道领域,媒体本应该是传播者、监督者,而现在它又成了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就像世界杯一样,本来你不应该去踢球,你应该转播这个球赛,”或许是因为中国公益行业“发育不良“,公益组织的力量还不强大,“所以媒体人就下场踢球去了。”

从短期效果而言,媒体凭借自己的平台和优势,确实能够推动一些公益项目,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从刘敬文看来,“媒体还是要回到媒体的本位”,以传播者、监督者的角色来帮助公益行业走的更好、更专业。


中大-南都网教学实践基地实习生彭丽娜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