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差强人意到为组织带来胜利,发达国家的NGO数字团队新格局

水也有灵魂 2019-4-9 09:511422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原作者: NGO推进器来自: 《Non-profit Digital Team 非营利组织的数位工作编置》

摘要 :数字团队在非营利组织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本文经「NGO推进器」授权转载

图/rawpixel @ unsplash


作者按:

 2017年11月,我曾介绍过NetChange提出的报告「进步社会行动如何赢取胜利?」(Direct Networked Report ),2018年1月,NetChange发表了「2018数字团队:数字化参与的新格局」 ( 2018 Digital Engagement Teams)报告。在2017年10月期间,NetChange针对美、加、英、澳洲这四个国家80位负责「数字」工作的NGOs人员进行调查,以此问卷结果揭晓并分析其洞见。


在NGO部门出现一支「专职」经营「数字」的团队(或一名专职人手)必然是未来的趋势,台湾绝大部分的NGOs还远远达不到此问卷中参与组织(即便是小型NGOs )那般明确、制度化的规模。

然而,国外调查仍有其参考价值,那便在于:到底在「发达国家」中的NGOs,所谓的「数字部门」(或称作「数字团队」)到底必须承担起哪些工作内容?成员如何组成?成效贡献如何评估?

「2018数字团队:数字化参与的新格局」正试图梳理出原本NGOs各自埋头打拼的零碎拼图,系统化的分析受访者答案,期望能找出一点端倪,借此诊断与预测所谓NGOs「数字团队」的样态与定位。


图/rawpixel @ unsplash


当我读到原报告作者为推销此调查,投稿于《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Stand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的短文,恍然发现原来这个数字团队(Digital Teams)计划已进行多年,首次发表是在2011年。姑且从当年第一次调查时留下的文章记录来看,我反而认为 2011年的国外状况,其实对现下的台湾非营利部门的参照性更高,2011年的报告认为,NGOs 数字团队有着7大特色──

参与调查的67个NGOs当中,约将近一半的数字团队将自身任务角色定位于沟通者,而扮演行销与网路技术(IT/digital)的数字团队则各占1/4,还有少部分被归在募款发展部门。

受限于「非营利不赚钱」的先天体质约束, NGOs数字团队的工作伙伴通常是「共用型人力」(全能型人才)状态,但实际上,最好还是能有全职专心的人力才好办事

正因为NGOs 常常扮演对外界沟通(广播发送)任务,导致许多非营利部门的数字团队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社交平台。回想2011 年不正是推特革命、社交平台大爆发的高峰?此调查结果令人忧心,NGOs 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交平台上,而研发与用户体验设计则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图/freestocks.org @ unsplash

数字团队的出现,从早期IT 部门技术被动供应服务,慢慢转型成主动参与策略制定、方案设计与管理,要求团队提出更多创新点子,并担当领导角色。

数字团队在组织内的定位不明,不但无法顺利推展任务,反而产生拖累困扰。

当年仍有超过半数的NPO 对自家数字项目的效果感到差强人意。

虽然数字团队贡献「价值」尚不明显,但当时的多数受访者仍表示在下半年会提高数字部门的预算,这也代表着数字团队的前景备受期待。

图/Daniel Chen @ unsplash


时间倒回到2017 年,我们可明显察觉到,这7年间问卷题目的变化,不只希望更准确地捕捉到现下NGOs 部门中数字团队的样貌,也想了解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之下, 「数字」到底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017年,主要在数字团队、支持者投入情况、数字架构、新兴数字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NetChange除了继续探析数字团队在非营利组织当中的角色、任务定位是否出现变化,第2项「支持者投入状况」,即呼应了NetChange近年来关注新型态社会运动组织(如直接网络社会行动,directed-network campaigns)的可能性,还涉及了与支持者之间的互动情况,数字工具是否在这上面扮演创意执行或效能提高的角色?

这也呼应了第4项「新兴应用」,NGOs能否结合数字科技与社会创新?程度如何?总言之,他们对2018年的NGOs数字团队调查与年度趋势归结出以下4大重点──

现在已经证明,拥有数字专长的领导者,并能举办全新的活动与倡议的团队,将为组织带来更成功的数字计划。

图/NetChange 「2018数字团队:数字化参与的新格局」报告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并没有仔细衡量数字化参与的细节,并且缺乏专业的工作者与预算支持数字团队的营运,这说明了「参与」仅仅是一个「概念」,还不是一个深受重视的「价值」。

这份调查中发现,拥有高性能数字团队的组织通常使用混合式的数字模型来执行计划。

调查发现,过去3年中,有3/4 的团队进行数字化重组,但当中只有10% 的团队认为他们试验后的结构有效,这些令人痛苦的变化导致诸多不确定的结果。

图/NetChange  「2018数字团队:数字化参与的新格局」报告


数字团队计划把参加问卷的组织粗略分成4种规模──员工人数20人以下者为小型NGO;20~50人为中型;50~200人为大型;而200人以上则为超大型。

以我个人的经验,台湾95%的非营利组织都只是小小型的规模,而在这么紧缩的人力压榨下,有半个人力能专心负责「数字工作」的经营,就已经很不错了,那么,每周工作20小时的人员要用来做什么事呢?经营脸书?发电子报?维护网站?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还是制作懒人包?

图/William Iven @ unsplash
 
这两年来,我观察到,台湾非营利组织的人力市场慢慢出现了「数字行销」等专业需求,其角色似乎向沟通或募款靠拢,但在职责描述上又必须负责社交平台经营、美工设计、文字编写、CRM 软体使用等工作。

但仅仅1~2人的人力资源,如果由资历较浅的新手操盘,还是不太能看出组织核心数字转型的决心,因为其他组织早在2017年就已经开始讨论如何使数字团队的组成背景更加多样化,如何强化这些专业人员,进而成为组织策略规划的重要支柱和信手拈来的实战工具。

于是,我们只好乐观期待,作为后进者的优势大概在于好好汲取先行者的错误与失败,当作教训,以加快5年、10 年后组织遇上类似情境的学习曲线。

注:本文标题及内容,CM转载时有编辑修改;
原文标题:《Non-profit Digital Team 非营利组织的数位工作编置》
原文链接:https://to.twngo.xyz/02132018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