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CM公益传播」公众号 首发日期:2019年6月5日 3.2亿阅读量, 386.1万讨论量。 这是本文截稿时,#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微博话题的两个数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又开始大声呼吁保护环境。将视线拉回一年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聚焦塑料垃圾污染,#塑战速决#也是一时热闹,多位高流量艺人一起造就了该微博话题的4.5亿阅读量, 564.3万讨论量。
公益传播是有力量的,它让人看见那些被忽视或被视而不见的,让人了解那些一无所知或未曾接触的;但它也是无力的,人们若无动于衷,未有思想与行为的改变,传播便只剩下一堆声音和数据。
付出并不总是有回报,但是不付出肯定没有收获。公益传播逆风而行,与人们的顽固思想和习惯抗争,或是公益传播与生俱来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有人说: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呼声再高,也不及星巴克直接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来得有用。“我不卖,你便不用”,这个逻辑没毛病,但是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多年的呼吁,以及近几年的呼声高涨,星巴克或许才不会停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这或许是公益传播的一个胜利。
哪怕无力感时常萦绕左右,但是公益传播的价值不可低估。只是有人依旧逆风而行,有人开始顺势而为,方法手段不一样,仅此而已。
顺势而为,在于把走远的公益拉回生活里,不让人觉得参与公益是额外付出,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2010年,当人们走进电影院,观看《海洋天堂》时,或许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在接受公益传播,但看完一个父亲倾尽所有,守护自闭症儿子的感人故事,内心那个柔软的部位被触动,甚至潸然泪下时。我想,公益传播的效果已经悄然起作用。
一部电影,让你在休闲娱乐的同时,看到并了解了自闭症。几年下来,自闭症话题相较于其他疾病更为人所关注。公益要走向大众,就应该走大众化的路径。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或是一条康庄大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综艺是休闲娱乐的产物,把公益放到综艺去,不仅娱乐如常,还因为直击社会问题而正能量满满,备受好评,这是《奔跑吧》第三季第一期创造出来的节目效果,作为高收视率的热门综艺,《奔跑吧》围绕“垃圾分类”这一离生活很近却又被诸多怠慢的环保议题展开了既娱乐搞笑又令人深思的“奔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把公益放到娱乐内容去,用大众娱乐作品演绎公益,是一种多方共赢,制作方收获票房和收视率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光环,又符合限制过度娱乐化的国家政策;被关注的对象与社会议题被更多的曝光和传播,增加改变的可能性;观众也不降低娱乐休闲的体验。 TOMS鞋的买一捐一成为一个经典案例,买鞋的这个日常消费行为帮助了贫困地区的人们也能穿上一双TOMS鞋。如果你觉得捐赠的成本加诸在消费者的支付里。
那么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已经解决你的这个疑惑,走路、交水电费、骑自行车等低碳的消费行为,转化成“能量”,“能量”用来种植虚拟树,你养成的这颗虚拟树,蚂蚁森林项目会在现实生活中为你种上一棵真实树,绿化环境减少荒漠化。
日常消费的公益设计和产品或将越来越多,浙江省互联网+公益慈善基地的空间里摆放着“慈善新零售”货柜,这是该基地打造的公益场景之一,消费者扫码以市场价购买零售柜里的商品,系统自动统计,合作商家便会捐赠相应金额给到公益组织,据说第二代货柜系统还能让消费者通过线上系统查看捐赠款项去向哪个公益组织,让捐赠更为直观可感,公开透明可追踪。 零售货柜不仅在便利店超市里,也已经普及车站、机场、体育馆、住宅区等诸多公共区域,是生活常见物品,在零售柜进行消费也是日常行为,跟公益结合瞬间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不用消费者额外付出。
“垃圾分类难以实现症”连立法都治不好,呼吁倡导也是屡见不鲜,效果就是寥寥,但如果随手分类又有实实在在的金钱收益,或许就不一样。
来自于杭州的“章鱼回收柜”还真做到了垃圾分类有收益,“居民无需下载APP只要通过手机微信、支付宝扫码或人脸识别就可完成垃圾分类回收,完成后居民立即可以获得章鱼币作为奖励,章鱼币用于话费充值、支付宝红包和生活用品等多种福利,垃圾变“钱”最快只要几秒便可入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章鱼回货柜能回收塑料瓶、玻璃瓶、纸张、纺织品、有害垃圾。据今年1月份的一篇报道显示,截止当时,章鱼回收“体验居民达50000+,共回收了可再利用生活垃圾50吨,减少垃圾焚烧量16吨,减少垃圾填埋量26吨。”
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于干湿分离,厨余垃圾的处理成了需要攻克的要点之一。上海绿主妇在这方面探索并实践了一条循环链,居民分出厨余垃圾,放到小区的回收垃圾桶,堆肥并输送到有机农场,垃圾分类的居民以每天拿去回收的厨余垃圾重量计算积分,积分兑换使用这些厨余堆肥的有机农场种植出来的有机蔬菜和大米。垃圾分类让你收获有机食材,这是个划算的买卖。
在众多社会议题中,环保最不缺乏关注度,环保呼吁不能说无处不在,但也时常可见,可是以实践视角来看,环保也是被怠慢的议题之一,换着花样倡导,改变和成效还真是需要耐心等待。
如何在环保和公众之间找到关联点,是众多环保倡导行动的关键所在,也是头痛点。今年世界环境日微博两大上亿阅读量的环保话题,出发点都无可置喙,可是在项目玩法和主题设计上却可对比来看,得出一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与#和地球自拍#如果不是结合起来的话题串联活动,分开来看,二者相较,前者更具道德感和责任感,是个有力量的呼吁,但互动性更差一些,与公众的关联性更弱一些。
而后者为公众提供了简单的参与入口:带话题#和地球自拍#发布自己与地球上任一场景(蓝天、树木、花草、江河等)的合影或小视频,符合图片社交和短视频社交的时下社交媒体发展潮流,结合了在社交平台晒照片和短视频的生活场景,可谓,给公众多了一个秀照片和短视频的理由,秀照片和短视频也在做公益。
#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与#和地球自拍#,双话题结合,呼吁在前,行动在后,二者玩到一起去,你发微博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益要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美好生活,自然也应该拉回生活里,拔得太高就是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硬碰硬,和人们的现有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或许能胜利,但路漫漫,成效你得耐心等。
发现道德牌不管用,寻找突破口另有出路。以人为本不是纵容,顺从人们的习惯并非妥协,以符合人性为出发点设计解决方案,或许也有未来。
参考文献: 1.《实力圈粉的“章鱼回收”,魅力究竟何在?》http://www.ctoutiao.com/1351565.html 2. 《上海“绿主妇”吃上用自家“垃圾”种的蔬菜大米》http://news.zgswcn.com/2018/0330/82446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