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互联网公益传播为何迅速兴起?

诸在飞 2015-10-17 21:521943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摘要 :看看文章就知道啦......


余哲:新媒体助力公益发声 
新浪微公益新媒体传播经理

公益传播不止采编,更有运营
在我看来,公益“报道”和“传播”是两个概念,“报道”更偏重于我们传统领域的“我说你听”这样一些深度的采编;但就“传播”来说,在新媒体这块,有很多新内容在里面。我们现在的传播倾向于运营,不仅仅是一个采编的过程,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
传播对于公益组织或公益媒体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做内容的过程,更多的还要涉及到公共关系领域,包括我们公益媒体与大众的沟通是否及时、畅通,能够有效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包括我们应对舆情的时候该怎么做;在遇到公益监督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势,这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至于公益报道到底是鸡肋还是香饽饽,我觉得所有做媒体的大家也都知道,媒体其实不是一个公益的部门,它是一个具有企业性的、有营销性质和营销压力的部门。说一块内容到底是鸡肋还是香饽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力够不够大,二是能不能带来收入。对于我们各个媒体的领导来说,这两块是考虑是鸡肋还是香饽饽的主要指标。

行业发展促动传播发展
就个人感受,公益领域的报道究竟能否成为香饽饽,与行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有一个可参照的垂直领域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就是现在很火的IT的垂直领域报道。十年之前,大家觉得IT领域的报道也是很小众的报道,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但现在,基本上全社会都知道BAT,知道各个风投上的一些创业公司等等。

我认为我们公益媒体与行业发展的关系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新媒体领域,我们希望和行业一起成长、一起发展;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不管是促进也好,监督也好,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公益机构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这些努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行业能够变强,这样一来,我们公益部门在媒体的话语权才会更强。

助力公益发声的新思路
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一些公共危机的情况下,比如说最早是郭美美事件,后期还有像嫣然天使基金,包括前段时间天津爆炸这个事情,还有其他一些公益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其实我们很难看到公益人、公益机构出来说话,至少在微博公共传播领域当中是如此;或者是他(公益人/机构)说话了,但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没有那么大的声量可以让大家听到。

因此我们希望从现在开始,培养公益机构,包括公益人的这些自媒体,发展起来,帮助他们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传出自己的声音。这样一来,对于公益组织、公益人应对公共舆情也好,对于公益媒体培养自己的媒体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也好,我觉得这才是能够可持续发展、长久发展的一条道路。

有两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1】前段时间,一个名叫范炜的媒体人帮助一个无肛宝宝筹集治疗费用,很快筹到了约十来万块钱。同以往一样,公众非常关注善款使用情况。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总有一些人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微博网友都是希望你把钱第一时间交到受助者手中,但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专业的流程要去执行。

面对这个情况,范炜和接收善款的基金会,就很快地把执行报告做成一条很有意思的长微博发布出来,阅读量大概是五万多。我刚才又看了一下,到现在为止约有150人打赏。微博的打赏功能,是大家对于你这个传播的一种特殊的认可方式。对公益组织来说,“打赏”不管是对经济的资助也好,对传播的认可也好,这个途径都是进行传播的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2】还有像“百色助学达人”事件,我们在运营这个热点的时候,就认为公益人应该站出来说话,不然大家很容易把这件事情归结到公益组织的问题上,就像当年郭美美事件一样。因此我们和儿基会做了沟通,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多专业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儿基会刚开通微博不久,“百色案”发生时,他们只有不到两百个粉丝,非常小的一个帐号。我们跟他们沟通过后,他们也是发布了两篇长微博文章来讲这件事情。刚才我看了一下,第二篇文章达到了十万以上阅读数。包括邓飞,他那篇关于“百色案”的微信文章,同时也在微博发了,也有十万左右的阅读。

其实我们觉得,这两年公益组织在传播上,尤其在幕后传播上有一些缺位,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像前两年有邓飞、有很多其他公益大V在前面冲着,我们缺少一些后期的公益子媒体跟上去,在适当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


黄英男:新媒体,公益散为满天星
优酷公益频道主编

公益报道走向泛化
起初我是在《京华时报》,我们《京华时报》是2009年成立的公益周刊,应该是中国第一家纸媒公益周刊。刚才何(雪峰)老师说的我还是挺赞成的,回顾一下,我们很难说今天在纸媒上看到“公益”板块字数的减少、或者公益周刊的减少,是一种没落。我觉得其实可能公益更多的是到了一个更宽更广的范围中,或者说公益报道进入了更广泛的报道,这是一个挺好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在公益周刊慢慢变少之后,很多公益记者、之前做公益专业报道的人,其实在走向更宽广的报道范围,从更多的角度来报道公益。我觉得,现在公众对公益周刊的浏览量有多大呢,可能比社会报道、时政报道少一点;但是当公益报道走向更宽范围的时候,其实公众接触公益的机会可能会更多,这本身是一个好事。

公益传播诉求增长
我觉得今天新媒体的形式,包括自媒体,就是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传播平台,这种状况对公益来说是非常非常好的。其实也不尽是对公益,对各种报道都是特别好的机会。

优酷公益频道去年年底上片之后,我们很快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内想找一个好看的公益视频,搜索结果往往是随机出现的一个感人的社会新闻等等,公益机构本身很少有好的视频传播。但我们看国际的机构,包括国际红十字会,他们的公益视频就非常好,所以我们经常会从国际机构找一些好的视频来传播。

这时候,就有很多我之前做公益报道时接触过的公益机构找到我,说“太好了,你转到优酷做视频了,能不能帮我们做视频”等等,提出了很多想法。但视频传播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门槛。也有机构说,“既然优酷做公益视频,为什么不能帮我们拍呢?你们就应该帮我们拍,我们是做公益的,公益没钱,你们应该知道;你们是企业,企业有钱,为什么不出钱帮我们拍视频?”经常有这种问题来问我。
我就经常在解释,说企业是做什么,我们更多是做传播,以及我们承载着什么样的任务。但是的确,在当下这个阶段,怎么解决、帮助公益机构在专业化过程中、在传播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在传播能力诉求上的提升,是包括优酷、新浪等机构都在思考、都在做的事情。

利用新媒体平台,多角度助力公益
后来我们就在想,从优酷立场想,既然国内是面临这样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我们怎么来解决?于是我们启动了一个项目,叫优酷中国公益基金,我们会撬动一点点自己的力量,会联合几家基金会,会拿一些资金来,扶持社会上一些好的拍摄团队来拍摄公益题材的视频。

我们希望,社会公众甚至捐赠人,会知道传播对于公益机构也很重要。大家捐款到这个基金,不是只帮助孩子上学,这个钱也可以帮公益机构做传播,使其工作、成果为更多的公众中所了解,这样子也是对公益项目的参与。我们希望这样一种方式能够长期持续,起到深远的作用,而不是说简简单单有一个视频出来,大家看到了、了解了、感动了,然后就结束了。所以我觉得,现在更多人是在了解公益行业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做一些专业的扶持工作。

另外就是关于“公益”这个词,我不太知道大家现在是不是觉得“公益”比2008年的时候更淡化了,因为生活中各个方面接触到公益相关的词汇比较多了,“公益”不像以前专业性那么强。但整体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公益、参与公益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这是向好的趋势。包括师(曾志)老师这里,北大要在10月份开一个班,公共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课程名称里并没有“公益”两个字,但是可以看到,对这个班感兴趣并加入的人,大多是来自公益的人。

所以我觉得,公益散落在不同的角度,从专业的公益报道,进入到不同层面的新媒体平台,做更大范围的、真正谋求公共利益的报道,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开端。咱们都知道一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希望不同角度、层面的努力,真正推动大公益的发展。


吴婷:“产品——用户”思维传播公益
 腾讯公益高级经理

关于腾讯99公益日,马化腾和柳时元他们想做这样一个日子,因为腾讯没有自身的双十一,但它有广大的微信用户,公益又是他们极其关注和重视的,所以这次上面给了一个很大的数额,希望能够同广大爱心用户一起,支持公益组织和公益行业。

前面天潘提到,说公益领域的传播,好像各种周刊都停了,而为什么互联网的筹款平台会这么火。我觉得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东西。我想说的是,为什么筹款现在才火,为什么没早一点火,这可能就是因为所有东西都有它自身的发展阶段,需要靠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演变。随着“众筹”这个概念引入中国,慢慢地我们在PC端从有“月捐”到有“乐捐”,到有新浪微博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开创性的、把公益机构引入进来给草根和个人进行筹款的这样一个产品形态,自然而然筹款就火了。

首先是平台。传统的公益传播还是站在一个高于所有读者的位置去进行传播,而现在公益组织自己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比如腾讯、新浪微博、优酷公益等,自己主动去传播,而不是依赖记者这种泛泛的、单向的传播。社交平台上的传播是驱动性、主动性的。

筹款这样一种形式是参与式而非浏览式的。以前我们考察关注度、参与度,报纸就是看销量,网站就是看点击量,但现在非常可视化的就是筹款量。这是从量变到质变,因为筹款涉及到钱,人们的参与度、深入度是不一样的,相较于一篇泛泛的文章来说,筹款的传播力度要深刻很多。另外筹款有更长的链条,公益传播就是传播完了就是结束,但筹款和捐款只是开始,它后面还更长的关注和跟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

回到公益报道、公益产品是不是鸡肋的问题,可能大家对柴静的报道都是有感知的,柴静讲雾霾,是大公益领域的。那她为什么可以在整个朋友圈做击穿式传播呢?不只是因为她讲了一个好故事,因为她有个人魅力、影响力,以及借助了优酷、腾讯这种大平台推广,主要是因为她真正触及到人最关心的问题——生存、健康的问题。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在运营“腾讯公益”这个微信服务号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叫“公益脸蛋”的小栏目,找一些公益行业的人物,像申志民或者苏苏这样的,我认为具有一定传播性和故事性的公益人物来推送。领导不知道多少次质疑过这个事情了,他说你为什么要对我们的用户传播公益人物,我们的用户完全不关心公益是怎么回事,或者说不关心公益圈的事情。领导提醒我,一定要记得传播的对象不是公益圈的人,而是所有的用户。

那我们“公益脸蛋”在上上周推了一个叫黄晓婷的小姑娘,她的机构是奇点公益。她写了一篇文章,说是寻找一万个相信技术可以改变公益的人;当时他们机构的公众号刚刚注册,粉丝是零,但第二天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到达三千。当传播到我这儿的时候,我看了以后特别想把它放在公益脸蛋,为什么?因为它讲述的切入口是从用户角度:你是不是不知道你的二手衣服该捐哪儿?捐了以后也不知道这些衣服去哪儿了?听说有些学校的二手衣物堆积成山,那你应该捐到哪里去?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事情,也就是所有普通用户的痛点,非常小的痛点,但是一下子打到她了。接着她再讲整个公益行业,没有经费、没有人力做公益传播,就拿捐衣服这件事情来说,如果要信息流动,这个成本太高,所以她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公益人做这样一个公益数据库。

文章推送之后,我发现后台的微信评论几乎大部分都是为这个小姑娘、为她的奇点公益评论的。包括头条推送的最近很火的《滚蛋吧、肿瘤君》以及99公益日的信息,关于它们的评论都很少,只有公益组织关心这个事情,用户们全都跑去评论那个小姑娘了,都是正能量。
这个小姑娘和她的机构筹10万块经费,来建数据库。在我们的认知里,这个项目肯定不好筹款的,但她却很快筹满了,为什么?主要还是她去传播的时候,她站在谁的角度,以及是否真正戳中了用户痛点的问题。

在筹款上,我发现问题从来不是在捐款的用户身上,不是他们没有爱心,他们超级有爱心,而是公益项目的传播有问题。延伸到公益传播公益报道,问题一定不是出在读者那边,而是你传播的这个东西对他来讲,到底有没有价值。

所以我觉得,读者与用户,传播与筹款,平台与媒体,应该是互通融合的。公益筹款应该把读者当成用户,用户直接转换成读者。真正要做的就是抓住用户,提供给用户最好的产品体验。因为腾讯是以产品经理为导向的,所有东西大家讨论的重点全部是这一环节的捐款到下一环节的企业,到底哪个地方哪句话让用户不理解。整个平台全部以产品思路在发展,也就是说,它不建议过分地做公益行业的传播,而是通过面向用户传播大公益的概念,实现自然而然的渗透。


苏苏:公益传播能力诉求提升
益美传媒创始人

益美的公益传播服务
对于益美来说,其实我们哪怕复制一百个,我觉得都没有办法满足现在市场化的需求。
我们选择了一些可能是能够陪伴着走的更远的公益机构。是陪伴着成长,而不是像以前传统思路,公益机构做一个活动,我们去给它写一个新闻稿,这样的传播报道对很多公益机构来说是不太有用的。但我们以前很多周刊的媒体记者很大的工作量都被这个占用了。

但实际上光这样报道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帮很多基金会做梳理,你在项目立项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未来的项目,传播在里面占据什么样的角色,哪些环节、哪些资源可以被利用到,都要做一个清晰的梳理。然后才是意识上的提高、能力上的提升、内部同外部资源的搭建等等。

我记得雅安地震的时候,壹基金筹了三个多亿,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前几年的公益传播给它做了丰厚的铺垫。在那次地震之前,我跟壹基金有过一次接触。那时候我还在腾讯公益频道,壹基金给了我一个表格,让我非常震撼:它把腾讯所有可利用到的频道的资源,包括每一个推广全写上,大概有七八十条。那时候我真的震撼了,没想到它比腾讯还了解该怎么样利用腾讯的资源。壹基金的人说,他们把新浪、凤凰、优酷、腾讯几乎所有的渠道全分析了个遍,然后逐个去找相关的人跟他谈,问你这个位置能不能给我用等等。这就是明显的做得好的公益传播,做的功课不一样的。

绿色和平也是公益传播做得特别好,他们会拍摄专门的视频、专门的图片,然后准确得给到一些相关的频道手上。而且它给网易的图片跟给腾讯的图片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平台不同栏目的需求,给出不同的素材,这也是比较清晰化的一个传播,这是很多公益机构应该意识到的一点。

还有就是很多公益机构,它的传播应该是从上到下这样一个架构,否则的话很难做好。现在很多公益机构都说招的很多人,给的钱一直不太够,但即使你给的钱很够,你的架构没有做好,也不太能留得住人。之前我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去了一些公益机构之后,领导或者说明天要参加一个活动,你帮我写一个发言稿;或者说你跟着我一起参会,给我写一个新闻稿。光这样的话,很多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很难在这样的机构长久待下去的。

我们给很多公益机构做培训的时候,第一要求要付费,付费才能让学习者更专心,把机构所有的人尽可能招集到,才会觉得这样很值;否则的话假如只有两三个人参加,机构会觉得这个钱很亏。另外就是要求机构尽量要让秘书长到位,因为帮助机构梳理出的公益传播对策,是需要秘书长支持的,否则的话光靠一个半个人的传播,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我觉得现在很多公益机构需要更多的媒体,包括很多像安平这样的做媒体产品的机构,去帮扶他们做好传播。

公益圈跨界学习,把路走宽
9月份对公益圈来说是一个大碰撞。不光是99公益日,9月8号是阿里16周年庆,阿里公益做了很多传播上的事,他们会出一点点的小色彩也未必。然后9月18号到20号是慈展会,慈展会今年第四届,跟往年玩的稍微不太一样。今年慈展会拉上腾讯一起来玩,就是优先挑出两百个优质的公益项目参与腾讯乐捐,相当于把民众的种子力量给发动起来,大家一起来玩。然后还有一点我觉得做得也特别漂亮,就是引入了顶级的创意公关公司,不管他们投入多少人力在里面,至少对于种子公益机构的形象包装来说是完全让人耳目一新的。这是公益圈最需要学习和改变的,需要跨界,需要向其他圈子去学习,学习更好玩的东西,把公益做得好玩时尚、有娱乐感,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让大众接受。

还有就是99公益日引入了18家热衷公益的大企业,大家在里面玩得很嗨,愿意把自己各个传播平台投进去。像肯德基,专门为99公益日定制了一个感恩桶,还把全国600多万家肯德基店铺里垫餐盘的纸全部换成99公益日的传播材料,这是需要花很多财力支持的。还有可口可乐、京东都过来一起玩了。今年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可能会有更多这种跨界的宣传,公益圈真的太需要向其他圈子学习了。
另外我们在帮客户做公益传播的投放时,很多客户不太愿意只投给公益周刊、公益频道,他们会去看流量,假如流量不是特别大,就检测投放的性价比,性价比也不高的话,他们就会跟财经版块、社会板块等合作。所以我觉得未来公益传播不一定非要限定在一个周刊、一个频道,而可以嵌入在很多其他的报道里面,包括深度报道、图片报道。很多报道里面其实都可以有公益的引子,我觉得大家不要那么悲观,路走得越来越宽了。

还有就是像腾讯,虽然公益资讯频道不在了,但刚才也讲到了,它通过筹款平台去传播。实际上现在我们帮别人做传播的时候,也是鼓励很多基金会把自己的筹款项目给包装好,用故事去打动人。这样你在筹款的同时,包括筹款后期进行项目披露时,可以很容易的打动人群,进而使他们了解你的机构,了解一些跟机构发展相关的内容,这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传播形式。像腾讯的“活着”、“中国人的一天”、“存在”等,很多好栏目都是特别大的流量,这些栏目其实应该被我们好好地去利用。


董强:公益传播需求强烈
公益慈善周刊创始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非常感谢安平基金邀请我来做这样一个学习和分享,今天下午我收获很大。我从公益组织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于公益传播的需求,我觉得是强烈的。特别是在基金会这个方面,过去基金会之间没有强烈的竞争,而现在市场化竞争出现以后,基金会要争取筹款对象的支持,他们对于传播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回到纸媒和新媒体目前的不同态势来看,我觉得这跟二者的媒体制度有关。中国的公益,从目前来看,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或者叫大变革的阶段。纸媒以内容为导向,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期,它的适应力是弱的、慢的;相反,新媒体以用户、产品为导向,非常重视受众的需求,所以它的适应力是好的、快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对比新媒体和纸媒,可以看到新媒体的平台属性非常强,由此带来的扩张能力就很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筹款。在这样的能力基础之上,可以叠加出强传播效果。比如新浪微公益,很多组织能在这个平台上筹到钱,同时也传播了新浪微公益,二者相互促进。但纸媒本身是注重媒体属性的,它只能做一些很狭窄的内容,那它扩张的能力就相对较弱,叠加的效果也就比较不明显。可以看到,新媒体传播更多是广义的公益内容,而纸媒更多是狭义的公益内容,也就是公益资讯。

第三,我们无论是新媒体还是纸媒,都要以公益行业里面不同的主体需求为导向,比如说基金会、企业和公众,要创新性地回应行业里面某一特定群体的强烈需求。最后分享一下我们做的公益慈善周刊。把它做成电子刊,首先考虑的也是经营问题。我带着学生,必须考虑钱从哪里来,第一年做这个事情,没有基金会或者机构给我钱。但做了一年之后,南都基金会支持我;到今年,南都等两家基金会支持我,而且资金量翻了三倍,可能钱不是很多,但是就需要重新考虑经营的问题。

我们当时做这个周刊,没有做原创内容,因为我们没有团队,也没有亲身的公益经历。那么我们就做内容的精选编辑,然后发布出去。这是一个省事的做法,同时又能回应职业公益人对资讯需求的痛点。我们不做监督和传播,而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舆情平台,这是我们的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本文经安平公益基金授权转载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