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益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诸在飞 2016-2-19 21:481657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摘要 :未来,品牌竞争力则意味着公益的发展和可持续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公益元年至今,现代公益的发展已近十年时间。相较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行业,表现出如公益项目同质化、公益人才缺乏、专业知识不到位等典型的新兴行业特征。但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公益也在明显的日渐成熟,逐步迈向一个较为稳健的发展期。进入这一阶段后,公益机构及其项目之间的竞争将是全面的、综合效果的比拼,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品牌的竞争。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品牌不是企业才会有的吗?那要很大的费用投入才有可能?公益怎么能讲品牌?其实,这是大家的误读。为什么这么说?所谓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笔者以为,品牌不应仅为企业及产品所独有,可以有更宽泛地涵盖。比如,对公益而言,品牌就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一个公益机构及其项目、理念和效果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是一个公益项目有效性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公益品牌的同时总会联想到爱、慈善、责任。

按笔者的理解,简单一点说,品牌就是一种印象,一种让社会公众不需要其他因素的证明就能产生信任和捐赠的印象。好的品牌形象意味着公信力、有效性,是捐赠者选择项目的内在驱动力,是机构和项目长期积淀下来的可持续竞争力的外化。当我们问捐赠人,xx机构及其项目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和项目时,捐赠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直观答案就是他对公益品牌的认知。任何一家机构都会在它的捐赠人中留下“印象”,所以任何机构和项目都存在品牌,只不过有好坏之分。这种印象并不存在于媒体的报道中,而存在于捐赠人日渐形成的心智中,它不是靠高额的传播费用拼出来的,而是靠机构的影响力和项目执行前、中、后的过程中双方不断沟通而产生和加深的。

在公益行业,长期以来,大都习惯做而不习惯说。但对公益这样的难以立竿见影、投入和产出也难以直接对应的领域,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圈子时代和人们的多样化选择,公益机构和项目应该转变观念,在明确使命和愿景的同时,把项目的品牌打造作为独特的价值予以追求。


当然,在初期,公益不重视品牌,是可以理解的。


▼一是发展初期,公益机构和项目只是单纯的“二传手”和“中介”,没有营销和传播意识,并且不重视“有效性”,品牌来不及发挥作用;


▼二是营销传播渠道相对封闭,媒体宣传仅限于传统的报道,品牌的影响力无法扩散;


▼三是机构规模普遍较小,捐赠人群有限,而且更多的是“奉命捐赠”,在这样一个小众群体中,品牌难以体现价值;


▼四是缺乏机构和项目之间的竞争,同时捐赠人不理智决定了竞争手段也比较粗放,品牌竞争力无处体现。


如今,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慈善的立法,捐赠者日渐理性和挑剔,对公益和项目相关知识的了解更为普及,同时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公益机构之间的竞争就是争夺捐赠者的信任,或者说争夺捐赠者的心智领地。在这个争夺过程中,品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品牌竞争就是比谁能更快更好更深地给捐赠者留下值得依赖的“印象”。因此,可以说,公益行业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

因此,笔者建议,公益机构从一个项目的设立开始,就要知道,项目在公众心目中靠什么吸引捐赠,就要有基于同行研究和受众研究基础上的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以及清晰的品牌传播战略和系统的品牌管理。公信力是公益事业的生命线,未来,品牌竞争力则意味着公益的发展和可持续。


作者 | 马广志;《善达网》执行主编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违者必究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