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CM公益传播」公众号 首发日期:2018年10月29日
本文内容为NPOst.tw转载, 独家授权「CM公益传播」在大陆发布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合作的能力,并运用信息科学的专业,协助公益组织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2018零时政府高峰会」的第一天,邀请到任职于加拿大贵湖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计算机科学领域教授Daniel Gillis与其学生Nicolas Durish,举办了「有社区参与的计算机科学:从追求社会正义学到的经验」工作坊。分享相关方法和经验。 课程目前的合作伙伴。图/g0v Summit 2018 在现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社会议题不再限于单一国家或区域,而需仰赖各国与各专业领域的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举凡气候变迁、贫穷、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都仰赖跨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合作。 以贫穷为例,为使贫穷能被有效解决,需要粮食科学家、地理学家、农业专家及文化学者等进行地区食物生产与供给情况的研究,并将资料提供给决策者,从政策端促成各项改变。而在这个必须以跨领域专业解决社会议题的时代,拥有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如何参与,一同为社会尽一份心? 图/Kobu Agency @ Unsplash 从6年前开始,Daniel Gillis尝试在大学开设一门「信息科学的社区参与」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科学专业的同时,也学习跨领域沟通的技巧与能力,并实际协助解决社会上的各种问题。Daniel Gillis表示,从开设课程以来便不断追问自己:「要如何在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时,也能够让学生有能力解决社会问题?」为此,Daniel Gillis在课堂中除了加入社会组织从业人士参与模式,亦提供许多跨学科的训练,让学生学习与跨专业、跨领域的专家交流、沟通,并从中完成社会组织的信息科技需求。 「跨学科」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理念的重要意涵,但Daniel Gillis认为,学校在要求学生成为跨学科的专业人才时,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与其他学科沟通的技巧。因此,Daniel Gillis在他开设的课堂特别强调「倾听」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他更订定了「团队合作」、「知识转移」、「认识差异」、「确认问题」、「理解顾客需求」等几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与其他专业领域交流的方法。 首先,Daniel Gillis 邀请当地剧团,教导学生「即兴」的训练,学习在倾听对方问题与解决方案时,先不急着否定,反而尝试提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此外,学生都以团队的方式合作,有时在课堂内甚至一个学生会属于多个组别,借此练习与不同的人合作,从中摸索适当的技巧。 Nicolas Durish也分享以前的求学经验,重申跨学科沟通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里存在着「客观」的对错,只要做到教授想要的,就是正确。但其实世界上很多议题并没有「客观」的正确答案,当他越会写程序编码,越发现自己不会跟其他学科的人沟通,学习的过程反而渐渐筑起一道隔绝外界的墙。 工作坊的讲者之一,Nicolas Durish跟参与的学员分享自身经历。图/g0v Summit 2018纪录组 在g0v 的工作坊里,2 位讲师也透过演练,让实际让参与的学员们体验合作时可能遇到的情况。 其中一项练习是,每位学员根据讲师的口头指令,画出一个「有一个椭圆的身体和8颗牙齿,4个在上颚、4个在下颚;有2条腿稍微与中线偏离,2个眼睛从脑袋延伸上去」的人物画像。现场学员按照同样的指示,却画出截然不同的人物画像。Daniel Gillis表示,这对计算机科学学生是很重要的一课,因为不同背景与经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在解决社群需求时,要学会不断沟通,才能符合社群对于系统的要求。 另一项练习则要求学员设计出复杂且充满专业术语的句子,再以10个简略词汇与其他人分享,直到其他人能够听懂为止。Daniel Gillis说,这也是学校训练学生跨学科交流的重要练习之一,只有成功地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士交流,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他也强调,即便我们尝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有时也很难跳脱专业学科的学术训练限制,总会不小心冒出几个专有名词,而这也是在学生与社群组织沟通时,需要不断学习与思考的。 工作坊的讲者之一,Daniel Gillis分享他画的人物。图/g0v Summit 2018纪录组 「信息科学的社区参与」课程邀请公益从业者在学期一开始便进入课堂与学生讨论,让学生知道每个公益组织所遇到的挑战,进而设计可以解决困境的程序或系统。在课程进行时,每组学生都将与公益伙伴密切沟通,这些来自不同专业、拥有不同需求的团体,正是学生在学习跨学科交流的重要老师。Daniel Gillis 强调:「这些参与的社群伙伴是社会议题的专家,所以他们也是教学团队的一部分」。 Daniel Gillis 亦分享几个成功的合作案例。 加拿大安大略省贵湖市是个以运动员闻名的城市,却有研究发现近1/5 的家庭没有摄取到足够的营养。而因为外界捐赠的食品往往是无法提供足够营养的义大利面或干豆,因此食物银行(Food Bank)也无法在这个问题上提供有效的援助。在地组织于是与学生团队合作,建立系统,提供需要募集的食物种类资讯给捐赠者,让有需要的家庭能确实获得所需营养。 另一个例子是安大略省在地组织Community living Cambridge,该组织主要协助因为胎儿酒精症候群而有发展障碍的年轻人。组织与信息科学学生合作,建立一个可以准时提醒他们吃药的系统,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改善健康状况。Nicolas Durish强调,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提醒病人准时吃药的系统,但他们希望这个新创系统能与使用者建立紧密连结,学生们也付出许多心力,不断修正后才完成这个作品。 学生与 Community living Cambridge 合作的成果影片↓↓↓
经过6年的努力,在课堂中,学生们不单单只是学习创建一个系统背后复杂的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他们学会搜集公益组织的需求、建立符公益组织期待的系统,透过「参与」学习解决社会议题,才是课堂最难能可贵的地方。Nicolas Durishe更认为,即便有些在课程中设计的软件并没有成功,但在课程中学习「倾听」与「合作」能累积足够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亦能看到所学的专业与工具如何在社会中起到作用,未来也都能成为一份持续改变社会的力量。 虽然如此,Daniel Gillis 也常自省,要同时满足公益人、学生以及教师的需求其实相当困难,目前的课程设计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 例如,这样的课程设计基本上让同学们以志愿者的形式协助公益人解决社会问题,学生并没有因此获得报酬。此外,当遇到有些学生对伙伴的理念很排斥时,也会影响到双方合作的效果,亦会影响学生学习以信息科学解决社会议题的动力。也因此,要选择哪些社群伙伴参与课堂,也会成为往后课程安排的重要考量。 要维持这样的课程模式亦非易事,该如何长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科学工具造福社会,或如何促使更多其他信息科学专家共同参与,都将仰赖公益人、学校与政策的共同努力。
注:本文标题及内容,CM转载时有编辑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