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NGO对环境与社会的了解与深耕,他们能帮助企业更完善地落实可持续发展。
自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霍华德·鲍文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以来,CSR从单纯支持慈善机构,到后来与财务绩效结合,并出现三重底线(triple-bottom-line )的会计模式,至2000年代开始,CSR成为商业策略,更为广泛的CSR概念开始展露头角,影响力远胜以往。 若想让CSR 的影响力与专业程度更上一层楼,NGO的长处能派上用场,可助企业一臂之力。 NGO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却经常被忽略,因为NGO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不易、知识与技术上有落差,NGO又常将企业视为「资助者」,而非合作的「伙伴」,使得企业没看出NGO能为它们带来的益处。 然而,NGO 大有机会解此分歧,解决之道是针对企业的可持续策略来合作,既让组织借其所长开辟财源,跨国企业也能在合作过程中,借由以下5 个方法,运用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力量。
许多从事企业可持续的人士并非来自相关领域,而是从企业其他部门跨足于此,因此缺少足够的相关经验,这正好是NGO帮得上忙的地方,将环保、人权与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如此一来,企业的可持续策略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免走舍近求远、适得其反的冤枉路。
除了可持续议题专案的规划、监督与评估、执行与社会营销已是NGO的专业,它们还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以有限的资源达成工作目标。
有时候,企业与NGO的合作还有降低成本的益处,有机会帮营运、工程、研发等部门减税,NGO本身还有机会从企业基金会与CSR部门以外寻得财源。
世界经济的金字塔顶端由7,500万至1亿人所构成,人均收入为2万美金(约台币59万元);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Pyramid,简称BOP)人口则多达40亿,人均收入为2500美金(约台币7.4万元),总购买力却高达5兆美金。这5兆美金的商机大部分位于新兴市场,在长期由NGO服务的社区之中,却是跨国企业所忽略的。
所以对于了解新兴市场,NGO 具有极大价值,是企业开拓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巴西、俄国、印度与中国等金砖4国经济放缓,同时营运成本增高,进出口也变得更困难。跨国企业若还想找到双位数成长的市场,就得找收入更低、风险也更高的国家来销售产品与服务,或是做为出口的根据地。
在这些国家经营,势必碰到健康卫生、教育与基础建设的问题,而在当地已生根的NGO正好可以一同合作,与企业在当地建立条件更好的经商环境。
气候变迁、能源危机与政经动荡造成大量移民潮,将为供应链带来危机,并增加企业用于保险的成本。咨询公司艾森哲(Accenture)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完成了一项调查,显示虽有80%的企业在意供应链在风险中的复原能力,但只有10%积极管理供应链。
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会让此问题加重,2050 年时人口将比现在多30 亿人,全球人口将达100 亿。而NGO 目前正在为气候变迁、消弭冲突竭尽心力,正好可以帮助企业找出方法,在大环境的改变下减轻供应链的风险,同时提升地方社区的生产力与适应力。
千禧年世代(1981-2000年出生的人,即所谓的Y世代)多达20亿人,还是有史以来对社会议题最为关心的一群,他们有86%位于新兴市场,购买力达2.5兆美金,将于2020年时占全世界劳动力的一半。根据勤业众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在千禧世代中,有2/3想从事与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一致的工作,而这就牵涉到了企业的留才与招募。
另一个成功的关键是跨世代的消费族群,人口数将近30亿,他们看重风格、社会地位、可持续发展,又像千禧世代,大多来自新兴市场,会在消费时挑选与他们观念价值一致的公司,但是他们当中又有50%说不出一个特定的品牌,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对消费者的沟通不够,也可能是消费者觉得企业还不可信任。
在步入可持续合作时,应避免抱持天真的看法,因知识落差、机会与风险间的复杂关连,合作双方的学习会是越来越大的挑战。此外,合作也不是灵丹妙药,或就能因此将其他产业及机构拒于门外。
无论如何,企业与NGO合作将有极其可观的机会,应该加以把握,而且双方都该尽一己之责任,并为双边的协同努力付出。成功的要诀,在于清楚的策略、具备价值观念、与各领域利害关系人议合,各部门团队间也要开诚布公的讨论。若企业与NGO将两边的资源与价值顺利结合,所带来的创新与影响是无可限量的。
原文「善用NGO优势,5个方法创造企业永续新境界」刊载于 CSRone 永续报告平台,NPOst 获授权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