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营销”,很多人第一个闪进脑中的字眼就是“广告”,但广告价格不斐,曝光也常得经过数据化操作,因此对怀抱理念的社会企业而言,打造品牌形象、说个动人好故事的“媒体公关”,其实不失为一种好选项。联合晚报总编辑、愿景工程委员范凌嘉和资深记者林秀姿,赴2018 年亚太社会企业高峰会,教社企怎么包装自己、说个好故事,打动受众。 文:梁元龄 “要介绍自己的理念,先说一个好故事。”,四年级就立志成为“报人”、在同学间办报自卖,后几经波折重回媒体,如今任联合晚报总编辑的范凌嘉,数十年来看尽媒体兴衰变革,现在他善用主流媒体优势,尝试打造更多动人故事,愈加深深地意识到“故事”对经营形象的重要。 Ⅰ、如何说一个好故事? “真实,是好故事的第一元素。”秉持新闻专业、跨足公关形象营造,范凌嘉劈头就强调”真实性”。他举1980年代《华盛顿邮报》Janet Cooke的“假新闻拿普立兹”事件和台湾脚尾饭事件作为警惕,尤其作为社企,大多看重引起社会共鸣,真实性也因此更重要。 “如果不是真的,不管再怎么精彩,都不是好故事的素材。”他叮咛:“这故事或许很好听,但不适合拿来操作社会议题,这2% 的虚伪,代价很可能是让先前98 % 的真实努力功亏一篑。” 除了故事本身要真实,范凌嘉也点出“新闻鼻”的重要──即培养对新闻的“嗅觉”,嗅出话题性、嗅出风向、找到故事里的“梗”,“透过善用社群,与读者互动、还有多多观察,就能找出故事迷人的地方。”由此来看,这或许是社企的优势,因为怀有改变社会的理想,也更可能找出动人的立足点。 在资讯爆炸、百家争鸣的媒体时代里,范凌嘉强调,故事需有“特殊性”,“找出自己独特之处,挖掘故事里的温度,才能设计出有别于他人的故事。”他举例,同一篇事件报导,可以有多个切入角度,而经营故事的核心,就是找出耳目一新的角度。 “社企在实践核心价值、套入市场思维间往往挣扎,经营者可以借机省思,创业期间哪个过程,是有温度、吸引人的?哪个环节,是有特殊性的?把这些事,当作营销故事的素材,或许就能打动别人。” Ⅱ、让媒体成为你的事业伙伴 有了好的故事,接着就是曝光管道,除了广告外,“对新创企业而言,媒体公关的价格相对便宜,适合用于起步阶段。”范凌嘉指出,公关效果并不一定比广告更差, “因为透过别人之口,验证这件事的可信程度”有时说服力反而更高。“媒体不全然只是新闻,也能在有限程度内做形象营造。媒体可以是社会企业的事业伙伴!” 保持与记者的联系,对营销“故事”因此尤其重要。那么究竟怎么善用记者笔下的专题报导,来经营品牌故事?范凌嘉说:“记者的工作毕竟不是为了服务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做企业报导。”因此,社企应该体贴媒体对“议题”的渴求,不只是一味宣传,更得思考读者需要知道的理由?提出独特角度、给予具新闻价值的资讯,也呼应了上述“故事的话题性”。 此外,他提醒社企,记得定期更新媒体名单、与记者有效沟通。如果更懂得根据媒体形式,提供适宜素材、后勤支援,便能把媒体服务做得更好,和媒体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进一步达成期望的社会影响力。 (联合晚报总编辑的范凌嘉。来源:社企流) Ⅲ、设计好故事,你可以这样做 联合报资深记者林秀姿,目前专职数字媒体转型,透过深度报导,纳入新媒体、多媒体形式,为重要社会议题建立故事架构,示范如何为议题找受众;面对数字时代浪潮,结合科技、倡议、有效达成影响力,也能更有效营销故事。 “身为数字制作人,本身要有新闻专业,也必须懂目标受众,并有效运用数字工具,创造更新颖的阅读体验。”林秀姿分享她的思维模式,供社会企业参考:“先精准抓到故事重点和内容,再善用营销工具,评估受众是谁、写给什么性别或职业看、他们年龄几岁?”她点出,切入点和呈现手法都重要,比如谈长期照顾,就不应采用互动小游戏的模式,因为年龄层偏高;比如要带读者到现场,可以用写实影音,让呈现更具体;又或者要做资料整理,可以用数据地图,不但吸睛、资讯也清楚。 (联合报资深记者林秀姿。来源:社企流) 当固有传播形式面临冲击,联合报从故事营销下手,借科技之力让影响更深远。林秀姿说,自己还在摸索,也还在练习,但希望登高一呼,“邀请关心社会的人,和我们一起来做新事情,让故事传播得更远。”
改造社会,从理念开始;推行理念,从说个好故事开始。范凌嘉和林秀姿提点经营者,衷于真实、换位思考,打造出动人故事,并掌握与媒体关系,善用“利己利彼”的这项传播能量,便能让故事营销成为事业良伴。 本文转载自「社企流」:《「傳遞理念,從說個好故事開始」聯合報:從真實出發,讓媒體成為社會企業的行銷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