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NGO推进器」授权转载 图/chuttersnap @ unsplash 作者按: 最近在某个NGO邮件论坛中,有人询问起,是否有什么推荐的「好故事」、「说故事」工具箱介绍,一位经验丰富的非营利组织工作者提及了 Stories for Advocacy、Impact Guide 两个网站。 Impact Guide 是针对「影片」规划、拍摄、制作、发行与流通等阶段作介绍,让影像媒介可以发挥强大的改变社会影响力,而前者则是融合了倡议计划的基本要素设计,以及如何利用故事来推动议题的倡导。 而Stories for Advocacy 则是荷兰INGO Rutgers针对年轻人社群所设计的「Right Here Right Now」计划中的一环,也许正因为此计划是期待年轻人作为倡议行动的主体,所以这份工具箱资源对于倡议的规划与执行介绍得较为简单扼要。 话说将说故事(Storytelling)技巧应用在商业营销或是NPO 募款,已不是新鲜事,但对于大多数善于「说理」的倡议型NGOs,可能更习惯于讲大道理的论文,而拙于以动人的(小)故事来铺陈、发展、连结自身的倡议计划,Stories for Advocacy 对于如何说出好故事,提出了3 个阶段工作── 对许多NGOs 而言,或许最接近「故事」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个案」吧。 「个案」往往因为遇上了被某个议题相关的困难,而需求助外部力量(可能是NGOs、律师、社工、媒体、民意代表或政治人物等)。以台湾冤狱平反协会(Taiwan Innocence Project) 为例,该组织成立近6年以来,持续追踪与介入具体司法冤案的救援工作,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个案,让公众看到现行司法制度与执法的缺失,以提倡结构或制度面的改革。 为此,倡议型组织往往得透过「个案」身上的事实揭露,或是以局外人视角切入的报导与分析等佐证,来支撑其关注议题改善的迫切性。一位遭受司法冤屈的当事人,他具体且活生生的经历,远比抽象的公正审判、刑事、人权这等千斤字眼更吸引一般人,但是「故事」和个案相比,更侧重于人、情节和地点等要素之间的连贯,相对来说,故事在议题论述中的说理比重就被弱化了。 如何说一个好故事?图/STORIES FOR ADVOCACY Stories for Advocacy 认为,能成功让多数人欣赏和喜欢的故事,其实不难整理出某些固定的模式,例如一名平凡人的无聊生活,突然出现了某个变化,由此展开不同以往的探险旅程,而在这过程中是否遇上贵人相助,又面临何种考验挑战?好故事应当呈现出许多冲突、充满张力的起承转折,让读者可以看到主角如何克服挑战、解决难题。 除了强化「故事性」,把个案转化成为让更多人可以理解并产生共鸣的「好故事」外,NGOs 在应用说故事方法时,必须时刻自我提醒──我们并不是为了借助故事炒作,收买同情,而是通过讲述故事,准确地传达组织所关心的议题,以及关键信息,进而激起变革的支持力量。 Stories for Advocacy 在这部分整理的一些外部参考资源,如Capturing stories 工具箱便提供了许多方法,与组织工作者分享如何通过访谈、照片(影片)、文字写作等具体形式,来制作出精彩的好故事。 图/Dennis Maliepaard @ unsplash 好不容易制作出一个完整的好故事,其实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接下来如何把它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通过故事理解NGOs 所关心的议题,形成足够的社会压力,并产生改变。 因此,在设计传播渠道与媒介形式时,必须回到最初的倡议行动脉络中来思考:在这个议题中,最重要的关键角色是谁?在什么场合、通过何种途径可以让他(她)们看到这个故事,了解其中的争议点? 图/Amador Loureiro @ unsplash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和不客观的感受来说,我们的正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课中,多半着重训练学生撰写必须理性思考的「论文」。 除了基本写作技能之外,若要具备简单情节的创作、角色塑造、独白与对话铺陈等多维向的组织能力,除了极少数腾空出世的天才能轻松驾驭外,大多数普通人若想在这一方面得到较大的能力提升,需要借助写作/创作/编导等方式,经过多年训练才有可能达到。 说出好故事如同成为小说家和导演一样不容易,但现今工具愈发简化、信息获取也更加便捷,大大降低了过去的专业壁垒。通过Stories for advocacy 介绍,希望除了看到自身的不足外,也能通过这些学习,来尝试突破以往的界限,让信息分享变得更有趣。 注:本文标题及内容,CM转载时有编辑修改; 原文标题:《Stories for Advocacy 用故事作倡议》 原文链接:https://to.twngo.xyz/0911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