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VR看公益影像未来:以科技融合感知,公益回归共鸣

崔小玲 2016-9-14 22:021334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摘要 :改变世界,不仅是尖端领域,更是帮助弱势群体,推动这个社会的整体进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至于在我们还没有发觉的时候,它早已经进入公益的世界。用技术聚集人气,突破以往公益传播的局限性,提升公益传播的效力。


例如“百度寻人”项目,借助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通过丢失和被拐儿童的照片,以及可疑儿童和被解救儿童的照片。在系统上可以将两组照片集进行人脸对比来寻找孩子。目前识别率已经达到92%以上。



同时,科技也给公益传播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例如,当游戏Pokemon Go大火之时,叙利亚的一家公益组织就顺势推出了一组照片: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叙利亚儿童手里拿着画着各种“宠物小精灵”的卡片面向镜头,卡片上写着“我在这里,快来拯救我!”得到了极好的公益传播效果。


 


如果说早期的互联网发展是以“信息化”、“移动化”为核心,那么随着ARVR等技术的发展,场景捕捉、拟真体验的加强,下一个阶段的风口必然于此。


而这一切,也给公益传播打开了全新的世界。试想,当你在给手机搜索某个关于公益的项目时,通过网页你就可以看到AR场景,直观详实地展示这个项目在贫困地区的实施状况,你更可以拖曳360度进行观察体验,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什么是公益。 


这样互动感更强、感知度更多元、参与感也更强的公益形式,谁又能拒绝呢?


今天CM菌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VR助力公益影像的文章,大家看完之后,可能对科技与公益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每每谈及时代,一些人急于表达,一些人过于沉默。这是个人人可谈的话题,谈论的内容却令人难以规整和总结,仿佛每一种声音都像一个问题在叩击时代,等待下一个时刻的回应。


有些人说,这个时代太过冷漠;有些人又讲,这个时代引领光明未来。


蒋方舟曾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记录了一位来自北大的长者的观点,他这样形容90后:“本来想把这一代称为‘冷漠的一代’,后来觉得过分了一点,就把它改成‘调侃的一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自以为把什么都看透了,不相信世上还有真诚的东西,所以对什么都调侃,已经没有敬畏之心了。”



公益在这样的时代被孕育,不断滋长。


2008年汶川地震,让培育公益的土壤开裂,让公益慈善播种生根;

2011年郭美美事件让举国上下对公益慈善产生偏见和仇恨;

2014年,“壹基金”等公益机构的涌现和“冰桶挑战”等公益现象级事件闯入公众视野;


再到如今,新媒体时代下公益话题和影像的不断产出。


公益和慈善逐渐被社会认知和接受,有越来越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公益的改变中。一方面,公益正在试图弥合时代的创伤,将冷漠转化为热心,将调侃改变成认真,将所有的错乱与不堪努力向有序和美好的方向引导。另一方面,公益也在尝试为社会构画属于下一个时代的美好图景——通过人人参与公益实现有序,平等,共同感受,消除隔阂,形成共识。


不只是VR,公益影像突破技术局限


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公众日常生活的话题愈发成为媒体和舆论的宠儿,虚拟现实技术无疑将成为未来影像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以影像为根基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革新甚至取代影像的人类感知新工具。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媒介工具不断革新,从文字到图片,再到影像,从单一的视觉、到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人类在尝试打破不同感知的局限,以科技融合个体感知,从而建立一套能够唤起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更加立体的通感系统。

 

让我们设想,当未来的科技壁垒被打破之后,实现了虚拟现实科技的生活,公益能够以怎样的形式来呈现。

 

这样一个场景:在发达城市中心,衣着光鲜的中产人士,正在尝试全新的虚拟现实设备。他戴上了眼镜,视觉中呈现出360度全景画面:他走入贫穷的村落,感受着到村庄的凋敝。这时候他的身边经过一群孩子,战机在空中盘旋,脚下是一处污染的水源,蹲下能够感受到流水的感觉,他对面的一个孩子正在这潭死水尝试舀上一碗水。当他渴望为这种现状做出改变时,弹出一句slogan:改变,趁现在!

 

这样的形式是否比现在的公益广告要好很多?



虚拟现实影像的魅力在于打破现实生活场景的构建,调动不同的感知,让体验者享受一种更加真实的临场体验——沉浸式的体验。随着新近的技术运用于影像,空间和时间不在是阻碍,让人切实体验到更加丰富和不同的人生。

 

科技创新感知工具,但未改公益初衷

 

时代催生的创新力量不断挑战着人类社会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以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道德发展的脉络是从集中的一元向多元价值观念发展,哪怕之中的一些阶段会有所反复,但是时代总会赋予每个人多元价值选择的机会。在如今的时代,差异化的浪潮席卷了任何一个领域,“我与你不同”是社交网络中受到追捧的价值元素。单元的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难满足不同人性对于差异化的需求。

 

游戏、网络社群、社会团体的聚合体现了人类对于差异化价值观的需求,人类不断在利用技术去探索和建构综合立体的差异化社会。但人性存在诸多共性,文字、图片、影像的创造力源自于对共鸣的渴求。无论通过怎样的技术,人类制作工具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往往都是回归于人性层面的。

 

生活中关于人性的讨论层出不穷,一些声音说:“人类和动物的差别,是人类能够给自己下定义”。

 

还有一些人说:“人的需求是寻找和获得自己预期的价值认同。”



是否发现,关于人性的共同取向,往往是关于美好的,而“美好”似乎总是跟“公益”相挂钩:人人拥有共同的良知,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关照他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未来社会的展望是趋向于真理的乌托邦。公益一直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社会,倡导美好。

 

科技利用创新让感知工具不断迭代,而呼唤人性的共鸣则可以通过公益来实现。通过虚拟现实的技术,可以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或者理想的完美世界,输出一种关乎人性共鸣的价值观,通过沉浸式体验,从而让每个人都引起共情——“让我认同我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可以通过技术来实现的公益梦想:人与人之间消除偏见与隔阂,歧视和仇恨,产生爱意与关怀的互动,为实现平等和发展而共同努力。

 

公益的未来,借助科技,回归共鸣。

本文转载自颗粒公益 keligongyi


这是「CM公益传播」第186次与你分享-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违者必究

编辑&排版|向小娴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