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从好莱坞到中国高校,一个tag背后的漫长道路

水也有灵魂 2018-2-8 09:251083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原作者: 舒婷

摘要 :人们转发一个hashtag不过毫秒,其所承载的重量却不止千斤。
2018年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的“黑衣红毯”让这届金球奖与往年格外不同。
 


一众女明星身着黑色礼服走红毯响应#Timesup 和 #WhyWeWearBlack 行动 —— 抵制职场性骚扰,鼓励女性在遇到性骚扰时敢于举报追责,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

这是#MeToo行动的又一次传播高潮。

2017年10月,女演员Alyssa Milano在好友的鼓励下发布了一条推特,鼓励同样曾遭受过性骚扰的女性用 #MeToo 作为行动tag,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遭遇以揭示该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以后,这个tag在超过80个国家的互联网上被发布了数千万次。


但实际上,这并不是#MeToo被首次提出。

2006年,社会活动家和社区组织者Tarana Burke在社交网站Myspace上创建了tag #MeToo ,旨在鼓励遭受性侵犯和性虐待的女性勇敢发声。


 在成为一个hashtag之前 , #MeToo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 

Tarana Burke发起#MeToo最初的目的是通过“移情”赋予女性权力,特别是年轻而脆弱的有色女性。但是,当数千万人开始使用这个词,并且传播到其他几十种语言之后,这个tag所谓的目的就开始发生变化和扩大,甚至于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就不同。

Tarana Burk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MeToo 的意义已经被扩大了,它已经发展到包括各种肤色和年龄的男女,并且支持边缘化社区的边缘化人群。也还有人通过这个病毒式传播的tag后进行了个人反思,并参与到未来行动改变的运动中,如 #IDidThat、 #Ihave 和 #IWill 。

显然,当#MeToo变成一个Hashtag在互联网上被病毒式传播后,我们就不得不更加慎重地重新思考它正在传播中的解决问题方式,及其背后所承载的重量。

▲ 2017年10月29日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的反对性别暴力和性暴力的集会期间,一名抗议者在手心写上了#MeToo

网络这个新工具给了人们一种新的维权方式,它效率更高,影响更大,但也有它的弊端。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谈论#MeToo 事件时就说到:“这种通过指控来定罪的方式,有时会开启一个更美丽的世界,但有时也会成为压迫的一种合理方式。”

阿特伍德并不是唯一一个对#MeToo 运动发出质疑声音的人。

在 #MeToo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互联网后,包括著名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克里斯蒂娜·布瓦松在内的约100名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女性艺术家、医生、记者、性专家等在《法国世界报》签署公开信,批判好莱坞反对性骚扰的活动如 #Metoo等矫枉过正,因为MeToo所倡导的这种控诉是单向的,甚至不可控。

这种“快速正义”已经有了受害人,比如有些男性的工作职能被约束,被迫辞职。

 ▲ 许多男演员也声援了此次行动

这是每一个Hashtag把社会事件推上风口浪尖后的通病。“移情”的传播方式能迅速激起群怒,容易使人们在网络正义中被裹挟着失去判断力,忘记求证而急于去批判指责一些人,让他们付出你认为应付的代价。

▲ 从左到右分别是:摘草莓的女工Isabel Pascual、公关人员Adama Iwu、演员Ashley Judd、Uber工程师Susan Fowler及歌手Taylor Swift。实际上这是局部,完整的照片上还有其他人。

时代杂志称2017年为“女性代表的一年”,评选出6位“打破沉默的人”作为2017年的年度人物,她们当中有曝露在镁光灯下的明星,也有埋藏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

我们承认那些勇于站出来说话的人伟大,但对于社会事件的传播而言,它的伟大并不在于塑造了一个个“英雄”、也不在于鼓励每个人去成为“英雄”,而在于向人们厘清了一条路:从这里走,去捍卫你必须捍卫的、正义的一切。

 中国版 #MeToo事件的背后 

被《经济学人》称作“#MeToo 进入中国的标志事件”的北航教授性骚扰案的主人公罗茜茜就曾坦言:13年后自己能勇敢发声,也是受到了 #MeToo 浪潮的影响。

《经济学人》刊文称,中国的反性骚扰运动和西方的大不相同。到目前为止,性骚扰的指控都来自大学,而非演艺圈或政坛。名人从未参加过#MeToo运动。几乎所有的举报人都要求匿名。罗茜茜的故事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她采取了实名举报的方式。


此外,罗茜茜表示,因为她住在美国,不用担心举报后被报复,而在中国可能会遭到报复。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的#MeToo运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专门处理性别相关案件的田东律师表示,在中国,性骚扰没有法律定义。

社会舆论在过去三十年间已发生深刻变化,但传统的性别角色仍然根深蒂固。社会期望女性避而不谈、端庄娴静。

非政府组织广州性别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几乎有70%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受到过骚扰,但只有不到4%的学生表示曾经或将会向警方举报。

 除了性骚扰话题外,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这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我们以一个传播者的角度去做一件“好的事情”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不同处境下受众可能会接收到的“不好的后果”?为什么在好莱坞“风生水起”的运动到了法国却水土不服?对于公益人来说,除了性骚扰话题外,我们还应该思考些什么?


在过去的一年,社交媒体上同样也出现了自发式的公益“爆款”,社会面在逐渐被打开,公益传播逐渐被重视。但诚如公开信批评#Me Too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人们在被恐吓得用正确的方式说话,或者对使他们愤怒的东西保持沉默”。

我们在寻找甚至塑造“传播点”的时候,也应该思考这是否会给受众带去压力,让公益倡导变成了一次次“被迫帮转”,让大众募捐变成了一次次“道德洗钱”?一个公益爆款的诞生让人们意识到“传播”对于一个公益项目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但“成为一个爆款”绝不应该是公益传播的诉求,因而“上线匆忙”、“测试版误发”也不是回应质疑的理由。

成为一个志愿者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在活动中因为不拿薪资而降低对自己的工作要求。恰恰相反,志愿者身份需要你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从事公益传播亦如此,商业传播有其自身的运转逻辑及市场因素可解释,但公益传播要求你时刻以高标准“矫正”自己,从传播理念、传播手段到渠道与途径。

我们应该用行动把公益传播的门槛建起来,这个门槛并不是要给“准入”树立硬性指标,而是给“输出”做好出厂质检。一个公益项目的倾覆,往往影响的是民众对全体公益行业的信任值。

我们不应该渴求受众因为你的公益性而降低要求,我们对受众的希冀应是最简单的“不恶意揣测,也绝不轻易姑息”。

人们转发一个hashtag不过毫秒,其所承载的重量却不止千斤。这份重量来自民众的信任值,也来自公益行业的长年累积。

最后,我们需要明白,认识到这场危机只是战斗的一半,因为许多性侵犯的后果只是一生治愈的开始。一个Hashtag可以把一个社会话题变得“炙手可热”,但在热度过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Wikipedia:#MeToo / Time’s up (hashtag)
2. NBC News:#MeToo: Hashtag Becomes Anti-Sexual Harassment and Assault Rallying Cry 
3. New Yorker: Why Did Catherine Deneuve and Other Prominent Frenchwomen Denounce #MeToo?
4. The New York Times : Catherine Deneuve and Others Denounce the #Metoo Movement
5. The Boston Globe:Where’d the #MeToo initiative really come from? Activist Tarana Burke, long before hashtags
6. YesMagazine:#MeToo creator Tarana Burke reminds us this is about black and brown survivors
7. YesMagazine:Yes,timesup!But we also must healmetoo 
8. The Economist : The #MeToo movement arriv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这是「CM公益传播」第359次与你分享-
本文为CM原创首发,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违者必究

作者 | 舒婷
编辑 | 吴璟
排版 | 嘉奇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