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怎样的共识,才能促成一场公益传播行动落地开花?

水也有灵魂 2019-7-12 07:182833 人围观, 发现评论数0个 原作者: NGO推进器

摘要 :公益传播不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文章首发于「CM公益传播」公众号

首发日期:2019年6月25

 

本文内容为NGO推进器授权转载,


崇尚实干优于会说的文化,给公益传播造成了先天的障碍。扫清障碍首先要自己清楚公益传播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再者,要能清楚说服捐赠人,用捐款做公益传播的价值所在,此时公益传播的影响力评估就很重要,空口无凭难有说服力,但是公益传播最难的部分洽洽在于精确的效果评估,一场评估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或高于一场传播行动本身的投入。在有效低成本的评估方法出现之前,怎样的共识才会促成一场公益传播行动的落地开花成为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进入到不投政府标案不求官方补助的公民组织工作后,常要担忧着募款与财务自主的「经营压力」,这时候就更能体会所谓「倡导型 NGOs」的不堪(一击)。

 

服务型慈善类非营利组织可以打着资助弱势失学儿童(计划愿景:创造一个人人皆可接受教育、开发自身潜能的公平社会;方案目标:100% 学童就学率;计划步骤可能包括:服务对象访查、资助内容设计、资源募集、方案执行追踪….),这些相对明确的计划方案来向广大善心民众募款。

 

但如果计划方案为:推动个人资料立法保护、落实隐私权…等抽象口号作文式的项目(虽然也可发挥「想象力」编出更细致具体踏实的工作内容规划,但能否顺利在时程上达阵又是另一个长篇故事),真的真的很难拉紧捐款人的神经。这背后原因是:许多 NGO 在推动社会问题改变过程中,很难对自身工作进展与成果予以适当「评估」的困境。

 

我们能做的是:花点时间好好来面对,想想如何严肃认真看待「倡导」而不是只用来作一朵时代浪花上说嘴的潮字。

 

先回到该如何界定倡导一词, Salsa Labs 建议不妨回到最简单基础的起点:“Back to Basics:What is Advocacy?”一文对于「advocacy」提出了扼要的内涵定义:关切某特定社会公共事务,采取明确行动以促进其正向良性的进展改善。它之所以和行动主义(Activism)不同,在于前者重点在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运动策略思考:要影响谁、理由何在、如何改变目标对象的认知与决定.....,而行动主义则侧重在行动手段面的规划执行。

 

倡导可以包含法案游说 lobbying、司法诉讼 litigation、社会教育 educating、组织动员 organizing 等等行动方法。要注意的是,这些手段方式都算是倡导工作的一部份,但不宜反向地把「倡导」限缩绑在某单一型式或固定行为。换言之,我们可以说XX法案立法修法游说是一种倡导行动,但不能说倡导行为就只有到立法院对立委陈情施压。(又,美国法令规定,向税稽单位申请免税资格501(c)(3) 的非营利组织,有限制其直接投注在立法游说活动经费上限。)

 

有了一点对「advocacy」基本认识后,另一个问题随之浮现:当越来越多的倡导型 NGO/NPO,越来越多企图影响上层政策决定运作或公众惯性观念与行为的社会运动,又如何来评估 NGO/NPO 所采取的各式介入行动,是否真达到了促进该议题正向改善的目标(或曰哪些介入战法可奏效,哪些可能苦无功效)?这大概也是前面所提,社服型 NPO 可算出送达多少爱心便当给哪些小区独居老人等具体数字,易说动捐款者短期看到具体成效,但倡导型 NGO 的计划方案则往往吃力不讨好,尤其难以提出可信的因果证明证据。

 

3ie (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for Impact Evaluation) 算是一个年轻的研究型非营利机构,其任务在从事国际援助方案成效影响评估之研究。之前他们发表了一份工作小组文件:Evaluating advocacy: an exploration of evidence andtools to understand what works and why,报告试图找出如何评估 NGO/NPO 倡导行为成效的适当方式或工具。

 

 

若期望读完这份数据后就此了然从容地评估「倡导」,恐怕读者会很失望。这八十页的报告,因其使用的陈述形式学术味较重,消化起来并不轻松。重头戏在于细述其研究方法与过程:先从几个大型论文数据库中筛选挑出有关倡导评估的研究文献,再针对这五十多份文件内容是否出现一些共通的变量,如介入行动类型、方式、企图影响的对象、发生地区、最后成果、有效性、介入行为的局限..等等,予以编码量化。最后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假设检定推论,看看这些收集来资料中的各项的变量所做出的假设,其间的变异值是否落在可接受范围足以证明其假设的行动对结果具有关联性之影响(即找出成功与失败倡导行动之间的变异关系与可能影响因子)。

 

想必读者此刻心里一头雾水,这到底是什么东东?例如近来留意到许多国外 NGO/NPO 在讨论社会影响力时常提及的「改变理论」(Theory of Change)模型,在该文本中预设读者应都已熟悉上手的常识工具,自己却是从零开始摸索 TOC 使用方法。如不黯一点基本的方案规划与评估技术,恐怕难以熟练、准确地罗列出方案默认达成的目标与走到终点之间有哪些步骤过程、可采取何种方法,再从中捕抓出各式介入行动与短中长期目标成果之间的关联度,终能以客观事证来支橕所宣称开创的社会进步。

 

八十页文件的后半段篇幅则整理了其它十种常用的倡导评估方法与四种工具,并提供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如果想从学术面札实地探讨 NGO/NPO 倡导的规画、执行、成效,这些资源倒是一份很好的索骥指引。如果只是NGO/NPO 想参考找出市场上有哪些现成可用的倡导评估方法,则可以看看在后半段的介绍。

 

但说到底,实务取向的非营利部门,究竟能从这篇研究报告中受益、学习到什么?我个人觉得,虽然仅从一篇研究尚难一般化断言何种是成功的倡导策略,哪种介入手段有最显著的影响功效,正反映倡导行为本身牵扯多重社会因子与主客观环境变量的挑战。国外(学界或实务界)正试图发展出各种 NGO 社会倡导评估方法论,但这股探讨论趋势,对台湾绝大多数 NGO 则是暂时无从所悉无可适从。

 

注:本文标题及部分内容,CM转载时有编辑(增删修改);

作者:NGO推进器

原文标题:《關於倡議,如何評估?》

原文链接:

https://medium.twngo.xyz/%E9%97%9C%E6%96%BC%E5%80%A1%E8%AD%B0-%E5%A6%82%E4%BD%95%E8%A9%95%E4%BC%B0-2bc8c9768947

收藏 邀请

已有0条评论

返回顶部